孩子的教育成為每個家庭頭等大事,在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孩子個性化發展的情況下,家長常給孩子報培訓輔導與興趣班,廣州市場調研公司據社會調查問卷網,對1500名受訪者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48.3%的受訪者坦言身邊父母的教育消費不理性。59.9%的受訪者覺得導致教育消費不理性的原因是培訓機構、商家的宣傳強化了社會上的焦慮情緒。62.8%的受訪者心中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寓教于樂、在玩中學。00后占0.8%,90后占18.2%,80后占54.8%,70后占20.1%,60后占5.4%。81.5%的受訪者是孩子家長,18.5%的受訪者不是。
重視教育長期以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近幾年來較為突出教育消費不理性問題,和當下社會分工逐漸細化、勞動力市場對學生素質能力的期待逐漸提升等因素有關。家長教育消費的不理性,其實是更長遠地考慮到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加劇,在孩子未成年時就開始了早期準備。
調查中,48.3%的受訪者坦言身邊父母的教育消費不理性,其中8.1%的人認為非常不理性。也有44.0%的受訪者認為理性。
數據表明,59.4%的受訪者認為孩子參加了過多興趣班、輔導班。其他方面還有:昂貴的夏令營、冬令營55.8%,為讀好學校而交巨額“借讀費”50.8%,請一對一家教39.2%,給孩子購買高端學習用具33.3%,送孩子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33.0%,送孩子出國游學、留學30.8%,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愿望24.9%,給孩子購買各類書籍、輔導資料21.2%和購買在線課程13.9%等。
本次調查中,65.2%的受訪者認為教育消費更多是父母一廂情愿。17.8%的受訪者認為是孩子主動要求,17.0%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59.9%受訪者認為培訓機構、商家等的宣傳強化了社會焦慮情緒。對于導致教育消費不理性的原因,59.9%的受訪者認為是培訓機構、商家等的宣傳強化了社會上的焦慮情緒;57.0%的受訪者認為激烈的社會競爭讓人不得不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更多;52.1%的受訪者認為教育部門和學校無法引導家長理性對待教育;51.0%的受訪者認為這源于父母對子女教育的焦慮情緒;32.5%的受訪者認為是成年人之間的攀比心理;29.2%的受訪者覺得是父母對孩子的溺愛。
廣州市場調研公司表示媒體報道和社會輿論也會對家長的教育消費觀念產生影響。我們對于‘高考狀元’‘分數決定命運’等話題的宣傳,對于一些‘出人頭地’故事的格外關注,會使社會心理層面形成一種追捧標桿而忽略平凡的心態,也使得家長們的教育消費變得不夠理性。
在進行教育消費時,70.1%的受訪者會考慮是否對孩子未來發展有利,孩子是否感興趣58.4%、自身經濟實力53.1%、身邊其他父母的選擇32.3%和性價比23.5%也是考慮因素。62.8%受訪者心中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寓教于樂、在玩中學,51.3%的受訪者認為讓孩子和優秀的同齡人在一起很重要;47.3%的受訪者看重父母的言傳身教;45.0%的受訪者覺得應在旅行和閱讀中開闊眼界。而62.4%的受訪者不認同花錢越多教育質量越好,31.3%的受訪者對此比較認同,6.3%的受訪者非常認同。
廣州市場調研公司認為家長本身也需要教育和引導。一是要意識到孩子個體的差異性;二是不應把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強加到孩子身上,應該更多地關注到孩子的興趣。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自然成長的過程中,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但絕不是強制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