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場調查公司據消費者協會發布了一份大學生信貸金融風險意識的問卷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在校大學生的自主消費經驗較少,感性消費所占比重較大。信貸方面缺乏金融風險知識;8%的大學生使用信貸購買奢侈品;有貸款需求應求助正規金融機構,此次訪問幾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1500名發放紙質問卷,
調查顯示,大學生每月消費在1000元以下的共有586人,占比為39.88%;每月消費在1000元到2000元的共有499人,占比為32.67%;每月消費在2000元以上的共有415人,占比為27.45%。
根據調查,在大學生使用信貸的主要用途中,248人選擇旅游,占比17.02%;117人選擇購買奢侈品,占比8.03%;896人選擇日常開銷,占比61.50%;157人選擇作為啟動資金,進行經營活動,占比10.78%。
調查顯示,受調查的大學生使用信用卡的共有376人,占比25.81%;使用網貸平臺的共有140人,占比9.61%;使用小額貸款的共有228人,占比15.65%;使用螞蟻花唄的共有643人,占比44.13%;使用京東白條的共有246人,占比16.88%。
在信用卡還款調查中,有413人知道“信用卡逾期還款可能會發生不再享受免息還貸款待遇”,占比28.35%;有857人知曉“信用卡逾期還款可能會發生影響個人信用記錄”,占比58.82%;有624人知道“信用卡逾期還款情節嚴重的,會因 惡意透支 構成犯罪”,占比42.83%。
受調查大學生中,有160人有過信用卡拆借行為,占比10.90%。而在對非銀行貸款的利息計算方式調查中,有419人沒有注意過利息計算方式,占比28.76%;有454人不關心利息計算方式,占比31.16%。
廣州市場調查公司據消費協會表示許多大學生沒有一個正規的渠道認識和理解網絡信貸,對網絡信貸所承擔的風險認識不足。一些網絡借貸平臺利用在校大學生防御心理弱、消費自控力差等特點,違法違規開展“變相高利貸”。大學生金融消費應理性,只借該借的錢,把錢花對地方,才能保障個人信用和財產安全。遇到以下幾種情況切記不要借貸消費:別人讓你“幫忙”,不能借錢;因為“利誘”不能借錢;“過度超前消費”也不要借錢;“撐面子”借錢不可取;“拆東墻補西墻”式借款一定要杜絕。有貸款需求應求助正規金融機構。如遇資金困難應通過銀行等正規渠道獲得資金支持,切勿盲信盲從、貪小便宜。如遇到銀行卡消費疑問,應及時到銀行網點進行核實確認,不胡亂回復短信或撥打陌生人提供的電話。如涉及“校園貸”違法犯罪行為,要及時向學校反映或向警方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