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采用備受爭議的市場化交易模式完成了其首輪基藥招標,并迅速公告第二輪基藥及第一輪非基藥醫保目錄品種招標報名時間(2月中下旬)。廣東省藥品交易采用“雙信封”規則,綜合得分為價格分(90%權重)加經濟技術分(10%權重),被市場指責為“唯低價是取”。經濟技術分上,入圍企業難以拉開差距——以本輪廣東基藥首輪招標為例,入圍企業間經濟技術分差距均不超過5分,可見對于非獨家品種而言,低價策略幾乎是實現中標的唯一策略。以此次招標中抗癌藥物奧沙利鉑50mg規格為例,首次公示的入市價名單中,共有包括恒瑞、海正等13家公司入圍,報價范圍在144.54元至254.55元,最終南京制藥廠以54.5元的超低價格中標,該價格較入圍企業的最低入市價降價幅度達到62%
同樣備受市場關注的還有新進入國家基藥目錄的心血管大品種氯吡格雷,該品種國內市場由原研賽諾菲和首仿企業信立泰構成雙寡格局,2012年河南新帥克進入市場但市場份額尚小。在此次廣東首輪基藥招標中,河南新帥克采取低價策略獨攬氯吡格雷市場,以25mg規格為例,新帥克的中標價較信立泰的入市價降價26%;蛟S正是考慮到在市場化招標模式下氯吡格雷基藥中標價格將出現較大幅度下跌,原研企業賽諾菲甚至根本沒有出現在入圍名單上——實際上,仔細查閱本輪廣東基藥招標入市名單可知,除胰島素等少數品種外,外資藥企幾乎全線撤離。
撤離廣東基藥招標的不僅僅只有外企。我們懷新資訊統計發現,在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初次公布的入市價名單中共有1313家企業,而后公布的入市價確認名單中,只剩下1236家企業,這意味著有77家企業選擇了不參與報價。若從品規數量上看,則減少得更多——從初次入市價名單中的6815個品規降至確認入市價名單中的5736個,減少超過1000個,這其中就包括通化東寶的胰島素。由于全國多省市基藥招標采取左右聯動政策,因此通化東寶等企業出于維護價格體系考慮不參與報價實乃無奈之舉。
根據廣東藥交中心本月24日的通知,企業若選擇不報價,可以按時提交書面報告進行申訴,申訴受理后可撤銷入市價。據時報懷新資訊獲悉,通化東寶已經就其胰島素入市價進行了申訴。不過根據廣東藥品交易規則,即便申訴成功,其最終影響的只是自身產品的入市價,而入市價對招標結果而言幾乎沒有實質意義,因為綜合得分主要由正式報價決定,和入市價無關。
廣東省藥品交易的市場化模式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醫療體系過去多年里始終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藥品如何實現市場化定價。盡管廣東藥品交易是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但是無論從藥品交易規則還是中標結果而言,都體現出了非常完善的市場化機制。全球范圍看,中國處方藥品價格偏高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包括藥品定價環節行政化、醫療服務體系半行政化以及中國醫藥研發水平落后歐美發達國家等多方面因素。醫療服務體系半行政化原因在于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是從計劃經濟時******育而來,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地方財稅體系短期內不可能改變的國情下,該環節的半行政化問題短中期內都難以解決。反觀藥品定價這一環節,則最有可能在短期內得到妥善解決——上游研發生產環節早已實現市場化,再借助政府搭建的交易平臺,中游環節完成市場化過程的速度有望加快。截至201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經占總人口比例的9.4%,聯合國預計到2050年該比例將升至33%。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過程加速,另一方面則是地方政府財政過度依賴房地產市場的模式難以持續,因此醫保控費趨嚴將不可避免。
廣東省的藥品市場化交易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應,若大范圍推廣到全國,將深刻影響中國醫藥市場現行格局。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藥品定價將有望演變為下一階段醫藥市場的大趨勢,這個過程對大部分處方藥企業而言將是風險大于機遇。當前醫藥板塊估值普遍偏高,這和2013年市場風格轉向成長股有莫大關聯。在藥品定價市場化趨勢已經拉開序幕的當前,醫藥公司將在短期內面臨急劇上升的競爭加劇風險,從而可能出現行業整體性的業績估值雙殺局面以及個股的黑天鵝事件。可繼續關注相關公司的融券機會,如信立泰(002294)、通化東寶(60086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