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伴隨著央行對P2P網貸平臺三種行為不能稱之為P2P的界定,各方喝彩的同時,也有一些別的聲音夾雜在其中盡力釋放,最典型的就是所謂P2P 3.0模式。
市場調研一個行業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真正做事的人,其實從來都不說什么模式,而模式,往往是行業研究者、是媒體朋友、以及同行想出來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很簡單。真正的從業者,每天腦海里想的,只是如何更合理地開展業務,既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也能夠最快速的在中國發展,沒有閑心思操心自己算什么模式。比如在阿里巴巴,阿里從來不給自己定義自己是什么模式,一則踏踏實實去做就是了,二則在互聯網的市場發展太快,說實在的,太急于給自己設定模式,無異于捆住了自己的手腳。所以,模式,永遠是別人杜撰的,做事的人不談模式。
P2P從2007年拍拍貸第一家在中國創立以來,其實走過了6個多年頭,真正想了解P2P是什么的,只要認真研究拍拍貸的做法的,基本上都能搞懂,這也是為什么央行銀監每次調研這個市場,必看拍拍貸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拍拍貸和landing club是同一年成立的,也知道拍拍貸最“像”landing club,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了解,拍拍貸從來就沒有簡單抄襲國外同行。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國外有著完善的征信體系,中國相比差很多,你怎么可能完全去抄?在美國,lending club針對的是,能夠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錢的人,只是通過更加透明的互聯網方式,讓這種借款的成本更小。在中國,拍拍貸看準了更多是1億信用卡用戶以外的5億中國網民消費者和4400萬無法從銀行貸到款的小微企業,通過6年實踐,不斷摸索建立線上純信用的數據模型,判定違約成本來進行風險定價,所以,從目標到實踐的風控模型和管理,都不可能有“美國爸爸”。如果一定要說拍拍貸和lending club最像,那是因為到目前為止兩者都堅持了在線上開展業務。但就像說兩個都穿西裝的人是同一個人一樣,拍拍貸就是拍拍貸,是中國P2P的第一家,也是從一開始就骨子里結合中國特色的中國P2P鼻祖。
但你一定會說,為什么現在中國這么多P2P,大部分都和拍拍貸長得不一樣呢?我說,好吧,如果說長得不一樣,就叫模式不同,那就太可笑了。我認為主流P2P堅持的核心特點都是一樣的,沒有模式的不同。核心本質以外的一些形式,其實不叫模式不同,我更愿意叫“轉基因”。在中國,轉基因是最普遍的,但你不會把轉基因稱之為新模式。
主流P2P平臺,都堅持一點,就是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的透明化,保證peer to peer的實質,因為只有這樣,實現金融脫媒,讓供需關系更直接,減少中間鏈條,才能真正高效、零風險、成本更低,多方共贏。另外,市場調研從合規角度,不做平臺擔保能力以外的兜底擔保的事情,不欺騙消費者。
目前P2P最主流的平臺代表只有兩家,一家是拍拍貸,一家是人人貸,沒有第三家。而兩者,也沒有模式之差異。唯一的差別在于,拍拍貸目前更多是通過互聯網來開展業務,人人貸在部分嘗試通過線下方式來開展業務。我認為這兩者主要看,誰能更高效實現P2P平臺的小額借貸業務。從本質看,互聯網的特點,確實能夠更加快速和低成本高效率來開展這個業務,這個是傳統金融機構現在必須依附網點發展所困難的地方,但是,如果有企業能夠部分吸收線下的優勢,同時控制好自身成本和發展效率,也不能說就必須是1和0的互不相容。P2P在中國,雖有6年多之久,但總體上,還是處在發展初期階段,這個階段,不要急于說模式之爭,而應該堅持核心,多元發展,積極試錯,務實進取。你看,在中國99%以上老百姓都還不懂什么叫P2P,在最了解行業的媒體都覺得霧里看花的時候,怎么可能已經誕生出成熟的3.0模式?在中國現在發展初期,只有體用之試,沒有模式之爭。但凡鼓噪模式的,無外乎是希望博個好名頭而已,要我說,那個只是基因變異而已。
如果一定要說,我覺得,P2P平臺,本質是做著金融或者類金融的事情,那么其核心業務,就是風險控制,如果一個平臺自身沒有風險控制能力,而外包風險控制,那最多算是一個渠道,而根本不是模式。如果互聯網,僅僅只是充當一個渠道,而沒有在產品端業務端實際去改變現有金融結構,那妄談什么顛覆金融,真的是不可能的。況且,外包給第三方線下機構能夠真正實現風險為0嗎?這個真的還難說。為什么互聯網平臺要比此前的民間借貸方式更加健康一點,我想監管層是看得很清楚的,因為只有真正實現平臺線上風控,將數據掌握在平臺手上,才能從數據管理角度,摸索出控制風險的道路市場調研。如果借貸行為依舊散落在線下,風控依賴線下其他機構來做,那么平臺對于監管的價值何在呢?風險要集中管理,而不是到處釋放,這個很關鍵。
最后說一句,P2P在中國,還很年輕,踏踏實實做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要急著叫囂模式,在監管層對平臺做出了第一次界定之后,應該趁著這個東風,更好地去蕪存菁,堅實發展,走出中國的P2P未來。吃轉基因的食品,看上去很美,其實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