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入期。經營方法的革新和改良促使新的業態產生,在此階段,新業態的經營特點還未被消費者和業內理解,市場占有率很低。另外,由于新業態的開發成本、店鋪投資費用較高,往往很難獲得利潤。 (2)成長期。新業態在這一階段開始被消費者接受,也得到業內的理解,市場占有率迅速提高,但模仿者也顯著增加,導致現存業態與新業態之間即異業態競爭日益激烈。這時先進入者開始迅速擴張,利潤率上升。 (3)競爭期。競爭企業進一步增加,新業態之間的競爭加劇,同時伴隨組織規模擴大造成的間接費用增加,利潤率開始下降,在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同業態競爭。 (4)成熟期。業界主要企業市場占有率已開始出現滑波,銷售額仍很大但是利潤率下降,新業態的特征逐步喪失,為另一種新業態的產生提供重要的契機,業界主要以差別優勢進行競爭,市場趨于穩定。 (5)衰退期。由于消費者購買行為的變化和新業態的出現,市場明顯萎縮,整個行業地位都在下降,最終退出市場。零售業態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1)導入期。經營方法的革新和改良促使新的業態產生,在此階段,新業態的經營特點還未被消費者和業內理解,市場占有率很低。另外,由于新業態的開發成本、店鋪投資費用較高,往往很難獲得利潤。導入期就是指通過經營方法的革新或改良而產生新業態的階段。 該理論認為,業態的創新是通過經營方法的革新實現的,而經營方法的革新多以基于低成本經營的低價格訴求為特征,但也可能通過商品組合、顧客服務、銷售方式、選址、店鋪設計或布局、促銷手段、營業時間、物流體制等途徑進行革新,通常以各種組合式創新居多。在導入期,新業態的經營特點還沒有被消費者和業內所理解,有時甚至是受打擊的對象,其市場占有率也很低。另外,由于新業態的開發成本、店鋪投資與市場開拓費用較高, 因此,往往很難獲得利潤。同時,新業態的出現還會導致其商圈范圍內的異業態之間的爭,并容易引起周邊的白眼甚至誹謗,在零售業內也未取得獨立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其對現存的競爭結構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2)成長期。該理論認為,新業態在這一階段開始被消費者所接受,其特點也得到了業內的理解,市場占有率也迅速提高。由于新業態所采用的新經營方法越來越被看好,模仿者也顯著增加。結果導致現存業態與新業態之間的競爭,即異業態競爭日益激烈。這時,先進入者開始增加店鋪,以實現銷售額的擴大,利潤率也開始進入上升期。 同時,新業態在這一階段往往被看作是業內最有力的競爭者,與現存業態的競爭也開始進入白熱化。隨著新業態的迅速成長,現存業態的顧客大量流失,于是現存業態開始采取各種手段防衛, 以免顧客的進一步流失。實際上,許多現存業態都會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新業態的挑戰,并部分地借鑒新業態的經營方法,從而增加了零售市場的活力。這種異業態競爭是零售市場所獨有的競爭形式。 (3)競爭期。在這一階段,競爭企業進一步增加,新業態之間的競爭也開始加劇,也可以說是市場競爭的戰國時代。在這一階段后期,一些缺乏競爭實力的企業開始考慮退出市場。銷售額雖然持續增長,但促銷費用卻大大增加, 同時,迫于競爭壓力的降低,以及伴隨組織規模的擴大而造成間接費用迅速增加,利潤率下降,從而出現與成長期“增收增益” 相反的“增收減益” 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