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場調查公司收集到國家統計局調查隊向媒體發布了2016年度成都小微服務業企業創新調查報告。報告指出,調查涉及的六大服務行業的366家小微企業中,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不足一成。
366家樣本調查企業 創新竟不足1成
此次報告涉及366家小微服務企業,涉及六大服務業行業,分別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19家,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56家,租賃和商務服務業61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0家,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50家。
調查顯示,366家企業,僅有35家在2016年有不同類型的創新活動,占比僅為9.6%,不足1成。35家創新企業中,開業成立時間大于10年的有17家,小于3年的有8家。
企業比創新前增長32.5% 創新帶來效益遠超傳統經營
企業創新的比例如此之低,是不是因為創新帶來的收益并不具備吸引力呢?答案是否定的。
廣州市場調查公司-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成都規模以下服務業樣本企業戶均月營業收入24.1萬元,增幅為13.8%,而創新企業戶均月營業收入比開展創新活動前增加了32.2萬元,比創新前增長32.5%,企業創新后的經營收益明顯高于傳統經營收益。
而在成本方面,2016年成都規模以下服務業樣本企業戶均營業成本為191.8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幅為16.7%,而35家企業中,有創新活動的企業戶均創新活動投入金額為57.6萬元左右,創新投入成本占企業營業成本三成左右。
創新手段單一 只有少數企業獨立開發研發
被列入主動有創新的35家企業中,51.0%的企業向市場推出了全新的或有重大改進的產品服務,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和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有45.7%的企業實現了全新的組織管理模式或組織結構。
不過這些創新企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五成創新企業的創新技術來源于獨立研發;有三成企業是通過合作開發來開展創新活動。企業表示最主要的創新合作伙伴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只有少數企業是通過購買技術或委托開發等方式開展創新活動。
難融資和人才短缺成制約創新兩大因素
“我們也想創新,但是條件限制現實不允許呀!”這是不少小微企業的創始人坦言。
心有余而力不足,創新癥結在哪兒?此次報告也進行了說明。調查結果顯示,35家企業中,有一半的企業創新面臨最大的難題是人才短缺。